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行业资讯

智能监测技术概况

作者:钧测检测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1.1智能监测技术的简介
传统的结构监测一般采用人工或半自动这两种办法进行,尽管投入成本低,但 监测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就是特别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数据可靠性及规律性大大降低,无法满足监测对象每时每刻发生的动态变形及突发的异常变化,且现场实施监测的工作人员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隐患风险。而智能监测技术刚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全天候24小时有规律的周期性监测,数据每天每时每分每秒实现瞬时捕捉,更为可靠。并可实时进行监测、数据传输、计算、分析及预警,观测站采集系统设置在固定区域内,监测人员只需在办公室对现场仪器所测的数据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即可。
1.2实施项目及前景
在过去的几年,工程智能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就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多个单位及项目的信赖,并取得了多项成绩。目前我们所做的智能监测项目有外滩原美丰洋行(应力、位移)、外滩华侨大厦(应力、倾斜、静力水准)、外滩中国银行(应力、倾斜、裂缝、静力水准)、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区施工期间智能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应变)、福建福清核电站(静力水准)、温州中心A3楼偷梁换柱置换工程(应力、 挠度)等。这只是智能监测领域的冰山一角,应该说任重而道远。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将会倍加看重,其安全意识将会大大加强,智能监测就将会受到各级单位的青睐。该系统从方案设计、硬软件配置到大型工程中的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令人滿意的结果,同时也看出这项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这类智能技术应用时间是很短的,但从外部监测工作的需求来看,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体健康监测项目的施工、运营过程中的监测需求,采用这种国际现行发展的智能监测技术还仅仅是开始。
1.3过程
结构健康监测的过程包括:通过一系列传感器得到系统定时取样的动力响应测量值从这些测量值中抽取对损伤敏感的特征因子,并对这些特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结构当前的健康状况。
1.4理想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理想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应该能准确的在损伤发生的初期,发现损伤并能够定位及确定损伤的程度,进而提供结构的安全性评估,井能预测损伤结构的剩余寿命
1.5结构健康监测参考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3、《钢结构施工规范》(GB50755-201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5、《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6、《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7-2010)7、《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2014)8、《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标准》(CECS 333:2012)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3、《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6、《公共建筑结构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查看更多 >>

推荐文章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15021141323
返回顶部